[新华社]我国防灾减灾将从哪些方面发力?有关负责人详解-博天堂最新

[新华社]我国防灾减灾将从哪些方面发力?有关负责人详解

2022-07-22 13:39来源:新华社
  •  
  • 字体:【】

近日,国家减灾委印发了《“十四五”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》。这是我国国家层面第4个防灾减灾综合性规划。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将从哪些方面发力?实现怎样的目标?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、应急管理部721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解读。

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

对于规划的目标,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陈胜介绍,第一阶段到2025年,基本建立统筹高效、职责明确、防治结合、社会参与、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;第二阶段力争到2035年,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,重特大灾害防范应对更加有力有序有效。

“在总体目标之下,规划明确了6个分项目标、2大板块12项主要任务。”陈胜表示,一是围绕完善体制机制,一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,修订完善防灾减灾法律法规,建立健全重特大灾害调查评估制度,完善各类灾害应急预案和各领域标准规范,另一方面加强机制建设,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防治综合协调机制,完善齐抓共管、协同配合工作格局。

二是围绕减轻灾害风险,突出源头管控,将灾害风险评估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,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,编制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,力求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。

三是围绕高效救灾救助,增设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,健全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和各项救助政策,加强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。

四是围绕夯实防灾减灾基础,部署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重大项目,鼓励防灾减灾救灾产业发展,夯实防灾减灾救灾的基层组织体系,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,全国城乡每个村(社区)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。

重点地区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发布地震预警信息

中国地震局规划财务司副司长周伟新介绍,“十四五”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,进一步夯实监测基础、加强预报预警,摸清风险底数、强化抗震设防,保障应急响应、增强公共服务,创新地震科技、推进现代化建设。

一是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。加快建设地震监测台网,重点地区灾害性地震发生后10秒内发布地震预警信息。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。

二是加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建设。加快开展地震探查区划评估,完成全国地震易发区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调查,编制第六代地震区划图。加快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加固改造,提高建筑抗震设防能力。

三是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。震后15分钟内提供地震灾害自动快速评估意见,40分钟内提供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结果,60分钟内提供地震趋势研判意见,为高效有序开展地震救援任务提供支撑。

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。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邓世忠表示,建立分灾种、分区域、分行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预估预警服务体系,发展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。强化综合减灾,推进自然灾害防、抗、救全链条的气象服务保障,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和递进式预警服务机制,筑牢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。

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

应急管理部救灾司副司长来红州介绍,规划明确提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救灾救助要更加有力高效,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。他表示,国家减灾委、应急管理部将聚焦规划目标,从做细群众安置救助、做实救灾物资保障、做好部门应急联动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救灾救助能力建设。

来红州还介绍,目前,我国已构建完成省、市、县、乡、村五级灾害信息员体系,总量达100余万人,多为基层干部兼职,覆盖全国所有城乡社区,多灾易灾地区还实现ab角配备。各级灾害信息员主要承担灾情统计报送职责,同时兼顾预警信息传递、灾害隐患排查、险情信息报送等任务,协助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救助等工作。

来红州说,建设这支队伍,主要目的是为了构建一张覆盖全国的灾情信息统计报送网络,确保基层有人报灾、会报灾,报得出、报得准、报得快。每名灾害信息员都扮演着“神经末梢”的角色,紧急情况下,能将灾情险情信息及时传递到“大脑中枢”,为各级党委政府抢险救援救灾决策提供重要信息支撑,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

责任编辑:段萌

相关链接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