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
第4188号建议的答复
应急建函〔2022〕62号
徐玖平代表:
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开展公民应急素养教育的建议收悉,经商全国人大社会委、教育部、财政部、中国科协,现答复如下:
您提出的加快应急素养教育立法、构建全民应急素养教育体系、大力开展应急素养教育活动等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,对推进应急管理工作意义很大。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公民应急素养提升工作,会同相关部门利用多种途径,不断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,普及安全防范、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技能,切实提升全民应急素养和社会整体安全水平。
一、不断强化公民应急素养教育顶层设计
应急管理部不断夯实公民应急教育法律基础,在安全生产法中对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作出明确规定,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多种形式,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、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,增强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。同时,在对突发事件应对法修改过程中,重点对应急管理教育培训、公民自救互救等内容进行完善。切实推动公民应急素质提升,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、应急管理部2020年印发《推进安全宣传“五进”工作方案》,活动开展两年多来,有力普及安全知识,扎实推进安全宣传进企业、进农村、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家庭。推动“建立健全应急科普协调联动机制”纳入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(2021-2035年)》重点工程,构建起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的应急科普体系。强化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工作,应急管理部会同中国科协、中央宣传部、科技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的意见》,促进应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,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安全避险意识、自救互救技能和防灾减灾救灾能力。教育部2021年10月印发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》,引导学生学会科学应对自然灾害、事故灾难和社会危机事件,提升危险预判、紧急避险、求生逃生等自救和他救技能,培养应急救护能力。财政部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保证应急管理学科建设,并指导各地落实支出责任,安排资金做好应急宣传教育工作。
二、积极拓展安全宣传社会载体平台
应急管理部高度重视社会面安全宣传,将其作为提升公众应急素养的重要渠道。充分利用机场、车站、码头、广场、公园、影院、物流、快递、外卖等公共载体和流通环节,以及交通工具电子显示屏、楼宇户外广告牌、电子阅报栏等社会媒介滚动播放安全知识。在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党群服务中心、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置安全知识宣传点4000余个,普及消防、用电等居家应急避险常识和技能。持续推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,利用村村通、大喇叭等形式,播发安全提示和安全避险常识,协调通信运营商在重要节点发送安全公益短信,让安全宣传直达社区、乡村的“房前屋后”“田间地头”。不断拓展数字资源,开发储备覆盖自然灾害、事故灾难、生活安全等15个领域123个分类的应急科普资源库,打造中国应急信息网应急科普馆、全民消防学习平台、科普中国“应急科普”专号等国家级应急知识传播平台,加强生活安全、自然灾害、安全生产等知识传播,其中“全民消防学习平台”目前已注册超7000万人,除了供社会公众免费学习消防知识以外,每年组织两场“全国中小学校消防安全网络公开课”,每场活动辐射学生超3000万,有力推进了安全知识的普及和全民应急素质的提升。
三、广泛开展各类应急安全宣教活动
应急管理部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、安全生产月、消防宣传月等重要时间节点,广泛开展系列应急科普宣教活动。突出公众实践和参与,通过防灾避险应急演练、安全宣传咨询日、公众开放日、主题公开课、微课堂、公益讲座等线上博天堂在线开户网站的线下活动,以标语、宣传画、挂图、动漫、微视频、公益广告等方式,开展地震避险、消防逃生等小型化、经常化的应急演练和灾害事故应对技能普及。2022年“安全生产月”活动期间,广泛开展“线上 线下”、多平台联动的安全宣传活动,“消地结合”开展燃气安全宣传进家庭、进企业,张贴燃气安全宣传海报5000余万份;“新安法知多少”知识竞赛参与答题1420万人次,累计答题8.5亿次,共有11.6万名企业主要负责人参与竞赛活动;“美好生活从安全开始”抖音话题参与量达4972.8万次;各地组织开展参与性广、互动性强的应急科普教育、互动体验和应急演练等活动,全员应急救援演练和知识技能培训参与1409万人次;“第一责任人安全倡议书”活动参与590.8万人次;“我是安全吹哨人”“查找身边的隐患”等活动参与169.3万人次;“主播讲安全”“专家远程会诊”“进门入户送安全”“安全志愿者在行动”等活动参与3946.4万人次;曝光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典型案例1.1万个;曝光问题隐患1.02万条,举报重大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14.5万条次。2020—2022年,每年组织开展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,通过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,年均受益5亿余人次。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期间,联合教育部学校安全教育平台上线专题活动,通过幼儿阶段、小学阶段、中学阶段的分年龄“微课堂”,有针对性地提升不同学生群体的应急素养。
四、持续推进应急素养教育形式创新
近年来,应急管理部积极推进安全体验基地场馆建设,分类推进防灾减灾、安全应急、消防安全等科普基地建设,探索新改建融合应急科普、消防安全、防灾减灾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安全体验场馆,推动科技馆、博物馆、教学培训基地、工业厂矿旧址、灾害事故遗址等设立安全专区,增加应急科普内容,融入安全元素,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。目前,中国地震局建设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14个,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建设应急消防科普教育基地3745个,有力拓展了体验式应急素养教育方式,增强了公众的互动性和参与度。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、科技活动周、全国科普日等时间节点,向社会公众开放消防博物馆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等设施场所,组织各地应急、地震、消防等专业力量走进校园、社区等,不断提高公众应急避险和安全防护意识能力。同时,不断加强对各地的指导,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,积极探索应急素养教育新途径,扎实推进安全宣传“五进”工作走实走深,如北京、河北开展中小学生公共安全“开学第一课”,甘肃、河南加强应急频道栏目和广播体系建设,安徽、黑龙江、河北发挥乡村干部、安全网格员、灾害信息员、志愿者作用,广东、山东、浙江、上海大力发挥安全体验场馆作用,各级消防救援机构开展“进门入户”消防宣传、咨询服务、教育培训、社区演练、安全提示、宣传检查,以及消防文化主题公园、消防文创作品征集、消防宣传公益代言等,各地分别结合地域特点和力量资源,努力打通安全宣传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下一步,我们将认真吸纳您的建议,推动建立系统完善的全民应急素养教育体系,不断探索应急素养教育新路径、新模式,持续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力度,尤其在调动公众参与性和积极性上深入研究、加强调研,让公众理论知识充分融合社会实践,真正提升公民应急素养能力水平,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。
感谢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!
应急管理部
2022年7月9日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